70后,80后已老去,90后玩音響的越來越少,竟是這些原因導致
發布日期:
2019-12-30

瀏覽次數:

89

曾經音響市場確實很火,家家戶戶都要在客廳擺一套影院。但那是虛火,來的快去的也快。但我相信真正喜歡音樂的人,會相伴終生的。


現在生活節奏挺快的,網絡、流媒體一代的年輕人再像我們一樣玩老派的立體聲、CD,甚至膽機、黑膠是不現實的,這是時代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移動隨身,個性展示的耳機文化;流媒體、云存儲的小型化數字音箱系統,個人認為也可歸納為玩音響,君不見越來越多的老牌hifi制造商也在為迎合新世代在轉型。



下面來看看對曾經音響情有獨鐘的都是一些什么人?采集于論壇網友。


網友A:我是70后,正好經歷了音響(特指組合音響)從興起到繁榮,再到比較小眾的過程,可以說音響的發展史就是中國經濟的發展史。80年代以前,不管是音樂的音源還是播放設備,都處于匱乏狀態,音源(唱片、磁帶)質量不高,播放設備音質也不高,隨著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期,易攜帶的日本磁帶收錄機大量流入,中國迎來了一次流行音樂高潮,圍著收錄機聽音樂成為中國人日常娛樂活動。

到了80年代后期,日本組合音響的流入中國,人們發現高品質的聲音對音樂享受的影響不可同日而語,于是脫離音樂范疇,開始對聲音品質本身的追求,就是要音源和播放設備器材最大限度地保持不失真(HlFl),這就是所謂的音響發燒,大概過程是從日本的高檔組合,過渡到歐美名器,在90年代中期達到了最頂峰,期間各種玄學充斥其中,我了解最極端的事例,是有一個人花了幾十萬弄了一套音響,精心擺設放置在一個房間里,平常就打開門縫聽,還有更多的就是播放一個打碎杯子的片段,問是不是聽起來和真的玻璃打碎一樣,還有的人聽唱片,不但分辨的出各樂手前后左右,還言之鑿鑿的說,聞到了琴弦上的松香味, 這遠遠超出了普通人的極限。

到了90年代后期,由于技術的進步,花不多的錢買的設備,就可以讓聲音達到普通人比較滿意的程度,人們把注意力回歸到音樂本身,而不是對器材和音質的極致追求,音響發燒自然就慢慢的小眾化。更為重要的是,50-70年代的很大一批人,恰恰因為社會物質匱乏,很多有自行組裝收音機擴音機等簡單電器的經歷,九十年代玩音響時,不管從經濟上還是技術背景上剛好能夠承受,所以音響發燒有很強的群眾基礎。相對富裕時代的80后90后,很少有用電子元件組裝電器的基礎技術經歷,更喜衷用成品套件(主板、顯卡、處理器等)diy更貴娛樂性更強的電腦,甚至于后期熱衷于更燒錢汽車改裝,對音響興趣不大了。



網友B:玩過音響的都暴露年齡了!我是70年代的人,二十年前拼命掙錢,只為了買一套音響,于是,花光所有積蓄五萬多買了一套純日本進口的“先鋒”牌音響組合,兩個大音響一米多高,光功放就老重呢,環繞、低音炮,音響柜都有,大音箱還特占地方,買回來還找人翻譯說明書呢,身臨其境的音質至今真的特別好,就是有點費電!后來唱拉卡OK和放音樂被罵擾民!磁帶、光盤兩大箱子呢,那時白天只要在家就是大聲的音樂。

現如今中年了,都聽手機音樂了,又不太愛聽太鬧太亂的音樂,2018年過年把兩大箱子的磁帶和光盤60元賣廢品了,想當初都是一張光盤有的是專門坐火車去北京演唱會買的呀!還有簽名!花了好多工資呢!磁帶夠開一個小型音像店了!這里面都是青春呀??!現在收家電的非要五千收,我沒舍得,關鍵是一點毛病沒有,再說,我不想把我的青春賣了!現在可能隔三五年拿出來擦擦灰塵,靜靜的聽聽我二十年前青春的聲音,想想青春往事……想當初五萬多真的夠買套房子了……



網友C:我是個元無線電愛好者,1958年十歲裝礦石收音機,64年在洛陽青年無線電俱樂部管材料己經能裝四燈來復式外差式收音機了,68年因文化大革命停課參加工作了(大部分同學上山下鄉)68年裝了臺用兩只6P1做推挽輸出的高真放大器,由于買不起12寸啦叭,當時是33元一只我的月工資才21就和兩個同學一起用一個音響換著聽。當時沒有唱機,用飛機做音源,巴蕾“白毛女,紅色娘子軍”音樂相當好?,F在玩音響少的主要原因有:電視機的出現從視覺上爭奪;現代電子產品的發展己經使音樂還原的相當完美了;人類的生活多樣華銀如旅游、亍舞、健身、城市化帶給人民的福利和KTV的專業環境。當然擾民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網友D:俺是準音響發燒友,玩了二十幾年。音響中國起步晚,八十年代都是組合音響,這個己算高端,結婚的標配之一,南方。還有大多數是卡帶收音機,自制音箱。這是最早的發燒友,當時黑膠唱片己經面臨淘汰,cd中國幾乎不見有。

當兵時買了一套組合音響在部隊里玩,邊防武警,半地方派出所的民警,管地方船務與人,有宿舍。音響是三洋的,一千多元,九零年。

退伍工作后,九十年代初開始,廈門南方的城市己經流行起來音響設備,當時大商場有塊地方專門賣發燒音響。再后來vcd,dvd加速了音響設備的家用入住,這是個比較輝煌的時期。但是有些真正的發燒友只玩cd與lp之類的音響系統,后面還有專業開盤機耳機類的加入。

自vcd與dvd熱潮退化后,國內音響發燒友的純發燒群仍然是有的,都往專門走了,影院發燒少了很多,再加上電腦手機的功能沖擊與分化,高端發燒音響人群顯得更集中。


但是,事實上確實比較少了。

相關推薦